十年磨一剑,哈轻校教师陈伟忠著《如果我一去不回》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日前,一部以原籍为黑龙江双城的抗日英雄张宗兰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已经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小说就是哈轻校教师陈伟忠创作的《如果我一去不回》。

《如果我一去不回》一本书写了 8 年,仅历史参考书就有 30 多本,初稿 31 万字,修改 5 遍,最后定稿 28 万字。从 2010 年写到 2018 年,至近日出版,写作出版时间整整用了十年。

陈伟忠表示:他1997年入党,有24年党龄,这本书是一个晚辈党员向早期牺牲党员前辈的致敬。

《如果我一去不回》取材于真实历史人物,展示了一个被时光淹没的抗日英雄。1935年冬天,在佳木斯桦川,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佳木斯市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她叫张宗兰。

张宗兰,1918年出生于双城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8 岁始在家乡读书。1934年她前往佳木斯投奔哥哥嫂子,进入桦川县立中学预备班学习,与八女投江的代表人物之一冷云在同一所学校。桦川中学当时是中共地下工作的活动中心,张宗兰的哥哥张耕野为党支部书记,嫂子金凤英也是中共党员。张宗兰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在同学中秘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女同学行动起来投身抗日救国行列。

1936年冬,张宗兰任佳木斯市委妇女部长。在佳木斯期间主要工作是刻写蜡板印制并发送,为抗联购买防寒用品、印刷器材、药材,掩护救治伤员,为秘密会议站岗放哨,护送革命干部出城,冒着生命危险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连夜抄写并传送,保护革命同志免受逮捕,让抗联部队及时转移免受损失 ……

1938年,在“3·15”大搜捕中及时通知革命同志转移,张宗兰及其嫂金凤英将市委放在她们家中的文件及时销毁,必须保留的重要文件转移到安全地方。3月18日,张宗兰与嫂子金凤英带家人共6人往双城老家转移隐蔽,为迷惑敌人,一家人取道牡丹江去哈尔滨,但仍未能摆脱4名暗探的跟踪。3月20日夜,尾随的特务带警察闯入张宗兰和金凤英所住的道外天泰客栈,强行逮捕她们。她们奋起反抗,在搏斗中受重伤,随后被警察抓走。3天后张宗兰壮烈牺牲,年仅20岁。

陈伟忠说,他的创作目的是这样的:现代人生活在蜜糖里,不了解历史,耽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为了让他们知道现有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太多的抗日英雄人物事迹需要认真深入发掘,只有这样他们的牺牲才具有现实意义。很多抗联史志资料零散、粗糙,所以想通过对一个人物的塑造,再现一些历史的真实。特别是红色题材党史故事不能停留在事件表面,要有对人物人性的关注。源于真实和真诚,把17岁入党、20岁牺牲的女共产党员张宗兰还原成真实的人,而不是神,才创作了这部小说。挖掘她对党的忠诚,对敌人的仇恨,讴歌她的芳华。

《如果我一去不回》分为五个部分,五个部分贯通一体,也可各自单独成立。

第一部分《寻找张宗兰》。作者发现二十岁牺牲的地下党员张宗兰的事迹,在双城、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寻找线索,并叙述为张宗兰写一首长诗的经历,由此引领全书内容。

第二部分《歌或曲》。作者给张宗兰所写的千行长诗,并为后续故事展开悬念。

第三部分《双城复仇记》。写张宗兰牺牲后,其弟为其复仇的故事。类似武侠小说写法,拼贴出多类型文本互动的立体效果。

第四部分《如果我一去不回》。用传统散文化手法写张宗兰小学毕业到牺牲的过程,试图还原张宗兰的一生。展现了以冷云、陈雷、张宗兰为代表的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在当年的沦陷区谱写的一曲抗日青春之歌。

第五部分《张宗兰和她的嫂嫂》补叙张宗兰的恋爱,同时挖掘那段历史的深层矿脉。

《如果我一去不回》是个具有先锋色彩的文本,写了一个女共产党人及其家人为革命付出的牺牲,随着情节的推进,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逐渐呈现,有些章节读后令人唏嘘落泪,对当代人回望历史有一种警醒的作用。

2010年,陈伟忠发现张宗兰这个题材后,就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先写了长诗。多位文友劝他把这个题材写成长篇小说,随后他写了4万字,由于父亲得了重病就放下了。2012 年又写了7万字,因身边一位亲人去世,这部小说的写作又中断了。2017 年,这部小说创作得到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签订了创作协议,加快了创作速度,2018年经过多次修改完稿,辗转多家出版社,最后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出版后,有很多导演制片人来购买影视版权,有着 24 年党龄的伟忠对此很是谨慎,他说:“张宗兰是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写她是为了铭记先烈。张宗兰是双城人,牺牲在哈尔滨,她和她嫂子的墓碑在佳木斯烈士陵园。作为一个党员,我今年出版这部小说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新区朗江路168号  黑公网安备 23010202010197号  黑ICP备13001717-1号 电话:0451-51956066 0451-5195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