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女,中共党员,48岁,大学学历,高级讲师。1986年参加工作的20多年来,不变的是三尺讲台,是每天面对的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目光,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笑脸,变化的是她眼角爬上的鱼尾纹,是她头上渐多的银丝,是她永远唤不回来的爱人……而她,始终像一支点燃的蜡烛,不知疲倦地燃烧着。
她,一名普通的中职教师,用真情、用挚爱、用对职业教育执着的追求,诠释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她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钻研技能。教育教学都受到好评。多年来曾获得学校“教学满意率奖”、“承担教学任务奖”;“市劳动局教学能手”、“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财会专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财会专业技能大赛“优秀评委”、“财会专业专家”等称号。
一、用真情,走进学生的内心
当前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规范差等现象。他们对课堂学习兴趣不大,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都兴趣盎然。而且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过度上网、谈恋爱、抽烟、喝酒等也都不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甚至他们的父辈都是独生子女了),还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在外地打工,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正确的教育,使他们在性格的形成上出现了偏差。加上从生理年龄上来讲,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与人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叛逆、自闭和暴力等倾向。杨晓华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都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融入新的集体,她早来晚走,与学生几乎形影相随。教室、食堂、宿舍只要看到她的学生,也一定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与学生谈理想、谈志向、谈爱好,在交流中了解学生。一个学生曾经说:“老师我早上出早操起不来就是因为听不到妈妈那熟悉的脚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次日清早,她便来到学生宿舍。冬天,北方亮天晚,爱人常常是把她送到公交车上,才放心地离开,有时她顾不上吃早餐,爱人就把早点放在她包中,并爱怜地为她系上围巾。一个月后,学生说:老师,你家太远,早上就别来这么早了。请你放心,我保证按时起床。
在她带的12机电2班里有两位新同学,因为从来没离开过家,刚来到班级时,不爱说话,不敢说话,情绪特别不稳定。总闹着要回家,不想上学。杨老师就耐心地和他们谈心,用亲身经历与其沟通。鼓励他们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试读一段时间。经过一周的试验学习,学生习惯了,家长也满意了。高高兴兴地办理了入学手续。家长说“孩子放在杨老师班里,他安心、我特别放心!”杨老师根据班级的现状,给自己制定了工作计划,每天早6点多她就到班级、到寝室,关心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如何搞卫生,如何叠被子。午休时间到班级、寝室与同学聊天,晚自习陪伴在学生身边,问长问短。仲秋节到了,她给学生买来月饼和水果,在和学生一起吃着水果、月饼、赏月中谈理想、谈人生美好的追求、谈学一技之长,创一生辉煌的道理。她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十四、五个小时。这样,消除了同学们离家的恐惧感,学生们把班级当作了自己的家。
她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她总是在新生入校后的前两个月强化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她知道有些农村来的学生从小连幼儿园都没去过,从未离开过父母,在入校的前几个双休日常常会想家,她就把情绪波动大的几个学生接到家中,为他们做上可口的饭菜,和他们唠家常。爱人看到学生对她的那种依恋与依赖,抱怨没有了,更多了一重理解和欣慰。
新生刚来到中专学校,对专业、对前途都一片茫然,她总是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她说:“没有目标的人生是盲目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的灵魂,人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她为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制定了学期目标,不仅明确了专业学习成绩和操行表现应达到的标准,还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坚持写日记、练钢楷,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烫脚,内外兼修,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她带领学生制定了本班的《班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她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教育学生的座右铭。她的尊重、信任、鼓励和体贴令学生们折服。她的批评从来都是委婉的,让人愿意聆听、愿意接受。学生们说:“她的‘良药’是包了糖衣的——不苦口!”
在她身体力行的引导下,学生入校不久就养成了规范做事的好习惯,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尉然成风,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大大增强。上学期间她的学生从不去网吧,也没有打仗斗殴的现象发生。她不在班级的时候,这个班也仍然会秩序井然。杨老师非常细心,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先进,使这个班级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团队精神,勃勃向上的班集体。
二、用挚爱,营造孩子们的家
12机电2班的一名学生,入学前发生交通事故拄着双拐来杨老师班报到,当时身体上下共有20多个钢钉固定在体内,身体非常虚弱。他的妈妈也因患乳腺癌刚做完大手术。这个学生的情绪非常低落。杨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帮助这位同学。首先为他腾出了寝室下铺的位置,又安排同学们轮流照顾他。军训期间,由于这个学生因伤不能参加训练,杨老师就陪着他在操场晒太阳,并利用这个时间和他谈心,鼓励他、安慰他,还给他买药,送饭……机电专业实验课比较多,在机电楼上课没有电梯,杨老师就亲自带领学生扶着、背着这位学生上下楼梯。老师又帮他申办了免学费、助学金补贴等待遇。两个月后,这位学生身体好转了,情绪稳定了,人也开朗了,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名列前茅。他在第一学期班级各项排名都是第一,在同学投票选举三好学生时,他的得票排在前几名。他还主动承担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上了班级的生活班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的骨干力量。他在日记里写到:“真想叫杨老师一声‘妈妈’!”就是这样,杨老师让他的学生们一个一个的从低落和阴影中走出来,让班集体永远充满着阳光和友爱,让班级成为她和学生们共同的家。她带过的学生一有机会就会回学校来看她,有的带来水果,有的带来鲜花,有的带来家乡的特产表达着他们对这位“妈妈老师”的尊重和爱戴。杨老师却二十几年如一日,平平淡淡地做着这一切,从不张扬,从不炫耀,每每都是学生家长到学校对她千恩万谢的时候,同事们才了解这些事。
三、用执着,为事业倾情奉献
杨晓华老师是一位美丽而又精致的女士,她从不让自己有一丝的乱发,对待工作她也是这样。刚参加工作时,她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讲台的。当时她任课的技工班级,是二年制的高中生,年龄仅比她小1-2岁,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她来说,这种角色的转换挑战性更大。她在日记中写到:从今天起我将要面对三尺讲台了,我为师一天,就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用精湛的技能折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为了这朴实的承诺,她坚持每节课都精心准备。她自费订阅参考书籍、杂志,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形成了独有的教学特色。她说:课堂上我给学生的一杯水,要从一桶水中提炼,让学生喝得开心,值得回味,并能够受益。谈到教师的职业,她总是说:教师就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人,我愿意一辈子做这样的奠基人。
1988年她所教的86届学生孟丽杰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珠算技术技能大赛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2003年她带领学校参赛队伍在黑龙江省财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队前八名的好成绩,其中,2003届学生荣获手工操作单项比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得到学校上下一致认可与好评。现在有的已在哈尔滨市大型企业任财务主管。
为了适应办学市场的改变,她不断进修学习,拓宽授课领域,胜任了财会专业课、心理学、药品营销、就业指导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二十几年来她个人获得的荣誉证书是用袋子来装的。
这么多年,她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无暇顾及爱人与孩子。09年女儿备战高考,孩子多么希望也能象其他同学一样每天都有妈妈陪着呀!但当时杨老师新接手了一个比较乱的二手班,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女儿恳求地说:“妈妈,你能跟我说几句话吗?”可回头看时,妈妈已经坐在沙发上睡着了。去年年末爱人身体不适,和她说:“你能不能陪我去医院呀?”她说,这些天有几个学生情绪有点波动,我做做他们的工作,过几天一定陪你去。几天后,爱人打来电话说:“晓华,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感觉特别不舒服。”“你再等等,我跟学生谈完话一会儿就回去”。这“一会儿”,一等又是一天。终于有一天爱人被查出是肺癌晚期。她自责了,但一面是学生、一面是爱人,她难以取舍,只得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爱人入院仅一周,便两次接到病危通知,但她仍没有因此而请假守护在爱人的身边。入院的第8天,爱人走了,留给她的是终生的遗憾。她抱着爱人渐渐冷却的身体哭诉着:谢谢你这一生给我那么多的宠爱,我却把更多的爱分给了我的学生!你才49岁呀,怎么不给我机会来呵护你呀?…… 。送走了爱人,她忍着内心的痛苦,又站在了讲台旁、又出现在学生宿舍里。学生们见到她都哭了,她却说:“你们只要好好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有的学生家长特地从外地来哈,对她表示慰问。学生们也变得乖乖的,懂事而又听话,不忍再让她操心。她用自己严谨的人生态度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领航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杨晓华老师正值中年,她用自己的真心和才智,在中职教育事业上无怨无悔地工作着,奉献着。她希望的,就是学生们能够以高尚的人格和必备的文化与技能,走向社会,走向美好的中国梦!
二O一三年四月十五日